全面解析脂肪肝:從成因、症狀到預防與治療
全面解析脂肪肝:從成因、症狀到預防與治療 1. 認識脂肪肝:定義、分級與類型 脂肪肝是指肝臟細胞內過量堆積脂肪的狀況,當肝臟脂肪含量超過其總重量的5%時即可被診斷。這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,其盛行率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增加,與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。 儘管早期脂肪肝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容易被忽略,但若未加控制,可能進一步惡化,導致肝臟發炎、纖維化,甚至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,對健康構成嚴重威脅。 脂肪肝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可逆的狀況,特別是在早期階段。透過積極的生活習慣調整,如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,肝臟脂肪堆積有機會減少,甚至恢復正常功能。 脂肪肝主要分為兩大類: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(現稱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,MASLD),兩者成因不同,但都可能導致肝臟損傷。 脂肪肝類型與嚴重程度比較 類型/分級 肝臟脂肪含量 主要成因/特徵 潛在風險 輕度脂肪肝 5-10% 通常無症狀,早期可逆 發展為中度或重度脂肪肝 中度脂肪肝 10-25% 可能輕微不適,需積極介入 發展為重度脂肪肝或肝炎 重度脂肪肝 >30% 肝功能受損風險高,併發症增加 肝炎、肝纖維化、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 (AFLD) 不定 長期過量飲酒導致肝臟損傷 酒精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 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 (MASLD) 不定 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胰島素阻抗 MASH、肝硬化、肝癌、心血管疾病 此表概述了脂肪肝的主要類型及其嚴重程度分級,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不同脂肪肝的特徵與潛在風險。 脂肪肝的嚴重程度與肝臟脂肪含量直接相關,從輕度到重度風險遞增。 無論是酒精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肝,若不控制都可能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 1.1 脂肪肝的醫學定義 醫學上,脂肪肝的定義是肝臟細胞內堆積過多的三酸甘油酯,當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其總重量的5%時,即可確診為脂肪肝。這表示肝臟的脂肪處理能力已經超載,過多的脂肪酸和三酸甘油酯以油滴形式儲存在肝細胞內。 脂肪肝不僅是肝臟本身的疾病,更被視為全身性健康問題的警訊。它與代謝症候群、心血管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關,顯示身體的整體代謝功能可能出現異常。 儘管脂肪肝在早期階段通常是良性的且可逆的,但若長期不加以控制,肝臟細胞內的脂肪堆積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反應,進而導致肝細胞損傷,加速疾病進程。 肝臟脂肪堆積 肝臟細胞內過量堆積脂肪,當脂肪含量超過肝臟總重量的5%時即可診斷為脂肪肝。這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。 可逆性疾病 早期脂肪肝通常是可逆的,透過生活習慣調整,肝臟脂肪堆積有機會減少,甚至恢復正常。及早介入是關鍵。 早期無症狀 大多數早期脂肪肝患者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常被忽略,需透過健康檢查才能發現。這增加了診斷的難度。 全身性警訊 脂肪肝不僅是肝臟問題,更是全身性健康警訊,與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。它反映了身體代謝的失衡。 1.2 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分級 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通常根據肝臟脂肪堆積的比例進行分級,主要分為輕度、中度和重度。這種分級有助於評估疾病的進展風險和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。 輕度脂肪肝通常指肝臟脂肪含量約佔總重量的5-10%,此階段患者通常沒有任何不適,肝功能指數也可能正常。中度脂肪肝則表示脂肪含量約在10-25%之間,部分患者可能開始出現輕微的非特異性症狀。 當肝臟脂肪含量超過30%以上時,則被診斷為重度脂肪肝。此時肝臟功能受損的風險顯著增加,更容易引發肝臟發炎、纖維化等更嚴重的併發症,需要更積極的介入治療。 …